超越美国,全球一半顶尖AI人才是华人

如果你翻开过去一年硅谷 AI 圈的人才名单,会发现一个非常震撼的事实:在全球顶级 AI 人才的分布中,中国人已经占到接近一半——甚至超过美国。这不是虚言,而是有权威数据和真实案例支撑的。


全球顶级AI人才,华人占比第一

根据 斯坦福大学 2023 年《AI Index Report》

  • • 全球顶尖 AI 研究人员中,中国籍学者占比 47%
  • • 美国仅 18%
  • • 欧盟 11%

这意味着,几乎每两个顶尖 AI 学者里,就有一个来自中国,远超美国。

不仅如此,英伟达 CEO 黄仁勋 在多次演讲中直言:全球 50% 的 AI 研究人员来自中国。黄仁勋不是客气,而是作为 AI 产业链最核心公司的掌门人,他每天接触的科研团队和客户情况,最能感受到这一现实。

上图:英伟达NVIDIA 创始人兼CEO 黄仁勋

所以当我们说“华人撑起了 AI 半壁江山”,这绝不是媒体渲染,而是真真实实的行业格局。


年薪1亿!Ruoming Pang 引爆硅谷 AI 人才战

最新的硅谷大事件——2000万美元——1.4亿年薪挖人事件,更直接证明了华人 AI 人才的地位。

上图:Ruoming Pang

  • • Ruoming Pang(庞若明),曾带领苹果的 AI 基础模型(AFM)团队,负责近百名研究员,推动了 Genmoji、邮件智能摘要、Priority Notifications 等核心功能。
  • • 2025 年 7 月,他被 Meta 开出 千万美元年薪 高薪挖走,直接加入 Zuckerberg 亲自操盘的 Superintelligence 团队

这一变动让整个硅谷 AI 圈都震动,因为 Pang 代表的正是华人 AI 科研力量中的“尖刀部队”。

而接替 Pang 的,依然是华人科学家——Zhifeng Chen(陈志峰)。他上位后立刻对 AFM 团队进行重组,改为多级经理制,进一步加强项目执行力。

这说明:在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,AI 中枢位置上的交接,都是在华人之间完成的。


OpenAI、Google、Meta:华人撑起关键环节

除了苹果,其他硅谷顶尖 AI 阵营中,华人同样是中坚力量:

  • • OpenAI:在 GPT-4o 的核心研发团队里,17 位核心研究员中有 6 位华人,接近三分之一。
  • • Google:在 Gemini 技术报告的 837 名作者中,有 141 位华人,占比超过 17%。
  • • Meta:Zuckerberg 在组建新“Superintelligence 团队”时,挖走了至少 7 位华人研究员,其中 6 位来自 OpenAI,几乎全是中国人出身。

这些数字说明,在硅谷最前沿的 AI 项目里,华人不仅数量可观,而且往往站在项目的关键岗位。


为什么华人能占到近一半?

背后的原因有几点:

  1. 1. 数学与理工科基础
    中国的教育体系长期重视数理基础。很多人高中就刷过奥赛题,到了大学、研究生阶段,在 AI 的核心算法研究上有天然优势。
  2. 2. 庞大的理工科母体
    中国每年培养 700 万+ 理工科毕业生,远超欧美。基数够大,拔尖人才自然更多。
  3. 3. 留学输送链
    大量本科生在清华、北大、中科大等学校接受训练,然后去斯坦福、MIT、CMU 读博,再进入 OpenAI、Google、Meta 等实验室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“人才流水线”。
  4. 4. 国际化流动
    中国学者愿意“走出去”,这导致硅谷顶尖团队的中国人比例年年上升。相比之下,印度等国家虽有人才输出,但在“顶会论文”和顶级科研岗位上的存在感没能达到这种体量。

人才第一 ≠ 创新第一

不过,必须冷静看待:
虽然华人占了全球顶尖 AI 人才的一半,但在 原创性突破 上,美国依然领先。

  • • Transformer、GPT-3、ChatGPT,这些颠覆范式的创新都诞生在美国公司手里。
  • • 很多华人学者虽是团队中流砥柱,但他们的成果是计入美国企业和学术体系的。

换句话说,人是中国的,但产出算在美国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,中国有“人才红利”,但暂时还没完全转化为“创新红利”。


未来走向:谁能留住人才?

当下,摆在中国面前的核心问题是:
如何把“人才优势”转化为“创新优势”?

  • • 美国能吸引华人留在硅谷,靠的不只是钱,还有科研自由、创新氛围和成熟的产业生态。
  • • 中国若想留住并用好人才,不仅要给出高薪,还要提供开放的科研环境、宽容的试错机制,以及完整的创业和商业化支持链条。

黄仁勋那句话其实就像提醒:
“全球 50% 的 AI 人才来自中国”—— 如果这些人全部在硅谷为美国企业服务,中国要如何才能真正享受到这部分红利?

4